手机APP新闻不断:应用商店上“李鬼”APP泛滥、走路赚钱APP不靠谱、APP侵犯隐私窃取个人信息……一时间,治理不良APP,遏制其野蛮生长的呼声渐涨。近日,工信部发出《关于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》,整治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、过度索权、频繁骚扰等行为。
我国手机网民近9亿,各类APP在提供各种便利与高效的同时,也成为不法分子非法牟利的渠道。针对不良APP的治理问题,有专家称,目前存在多方协调难、举报下架过程漫长、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,给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提供空间。
一是受高额利益驱动,山寨APP横行,其泛滥程度远比想象的更为严重。
其根源在于背后的黑色利益链。据媒体报道,高仿、山寨APP的开发开发周期约一个月,而费用只要5万元左右,就能接近原版APP,背后则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巨额广告费。山寨APP泛滥令人难辨真假,甚至暗藏安全隐患。
二是APP非法窃取个人信息,个人隐私无处盾形。
2018年12月,在兰州警方破获的一起套路贷案件中,这些“假”APP获取的用户信息多达400万条!
由于普通用户难以判断 “哪些权限是必要的”,不良APP在无合理应用场景下,开启 “私自收集个人信息”“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”、“私自共享给第三方”“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”、“不给权限不让用”“频繁申请权限”“过度索取权限” “为用户账号注销设置障碍”等违规行为。
三是所谓“边玩边赚钱”APP,多是“坑多多”。
以“走路就能赚钱”为噱头的“趣步”APP及其开发公司,因涉嫌传销等行为近期被工商部门立案调查,但类似的APP却依然大行其道。
实际上所谓的走路健身、看新闻、刷视频,本身并不创造价值,“边玩边赚钱”只是幌子。这些平台采用设置先易后难的任务分级、吸引用户花钱通关,邀请新人不断“接盘”的运营方式欺骗用户。一旦陷入信息不透明、不对称的平台,用户一不小心就落入庞氏骗局。
这些游走灰色地带的不良APP,其背后的“诡计”和“心机”,一方面反映出用户安全意识薄弱,另一方面则暴露出不良APP总有100种“套路”让人防不胜防。据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的信息,我国三分之一以上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手机软件,存在违法现象或安全隐患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,产业生态系统主体多,链条复杂,成为导致APP乱象问题的根源,要精准打击遏制其野蛮生长,关键还是要抓住“牛鼻子”,即斩断背后的利益链。首先,在政策层面上加强监管,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,提高企业或个人的违法违规成本;其次各部门加强合作,网信、工信、公安等职能部门要针对APP应用技术涉及多个部门的实际,完善技术规范、日常监管机制,重拳打击APP非法利益链;三是用户层面,要树立防范意识,避免被“套路”。